Abstract

地球固态内核从液态外核中的生长为地磁场(geomagnetic field)的产生提供了关键驱动力。然而,传统内核生长模型忽略了液体冻结前必须过冷(supercooling)至熔点以下的物理要求。最新矿物物理计算表明,地球内核自发成核需要至少450 K的过冷度,但地球物理约束将实际过冷度限制在420 K以内,更可能低于100 K。这一矛盾暗示内核生长可能经历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:第一阶段以厘米级年速(cm yr?1)快速冻结过冷液体,第二阶段转为毫米级年速(mm yr?1)的平衡生长,与地核冷却速率同步。

The impact of supercooling

过冷现象彻底改变了内核形成的初始条件。当液态铁合金温度低于平衡熔点时,其成核能垒(nucleation barrier)需要通过显著的过冷来克服。分子动力学模拟显示,纯铁在330 GPa压力下需要约30%熔点的过冷度才能成核,相当于地球内核边界(ICB)处需450 K过冷。然而,地核的实际热力学状态受制于地幔散热效率,过冷度可能被压缩至100 K以下。这种差异指向一个关键结论:内核可能通过局部瞬态过冷事件启动,而非全球平衡相变。

Two-stage growth dynamics

两阶段生长模型完美协调了理论需求与观测矛盾。快速生长阶段(阶段一)的特征包括:

冻结速率高达3 cm yr?1,与地磁急变(geomagnetic jerks)时间尺度吻合

释放的潜热(latent heat)可能引发外核局部对流重组

在古地磁记录中留下"快速冻结信号"——如6亿年前地磁场强度突增30%

平衡生长阶段(阶段二)则表现为:

生长速率降至0.5 mm yr?1,与现代地核冷却速率匹配

形成各向异性(anisotropy)明显的晶体织构,被地震横波(S-wave)各向异性观测证实

Seismic and palaeomagnetic fingerprints

地震学证据为这一理论提供了立体验证。内核顶部300 km呈现的异常低速区(low-velocity zone)可能对应快速冻结阶段形成的富杂质层。而内核边界的散射体(scatterers)则被解释为未完全混合的成核遗迹。古地磁数据中,元古代至寒武纪(Proterozoic-Cambrian)地磁场强度波动,恰与计算得到的快速生长窗口(5-7亿年前)重叠。

Future directions

未来研究应聚焦三个突破口:

开发高压矿物相变原位观测技术,精确测定铁合金成核临界条件

建立多尺度耦合模型,量化过冷-磁流体动力学(MHD)相互作用

解析内核地震波衰减(Q值)剖面,识别可能的分阶段生长界面

这项研究不仅重塑了对地球深部动力学的认知,更为系外行星(exoplanet)磁层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物理框架。内核生长的两阶段特性暗示,类地行星的磁场可能呈现脉冲式增强,这对行星宜居性(planetary habitability)评估具有深远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