郄穴

定義

郄穴為中醫針灸學之經穴分類名,首載於《針灸甲乙經》。「郄」本義為縫隙,意指經氣深聚於經脈空隙之處。十二正經與奇經八脈中的陰蹻、陽蹻、陰維、陽維,各有一郄穴,合計十六郄穴。此類穴位多位於四肢肘膝關節以下,因其氣血匯聚特性,臨床長於調治急性痛症、出血證及臟腑急證。

理論基礎

郄穴屬經絡系統中氣血輸注的特殊節點,《內經》強調「經氣所聚,應急而用」,反映其「急症取郄」的治療原則。根據經脈循行與臟腑連屬關係,陰經郄穴多主血分病(如咯血、崩漏),陽經郄穴多主氣分病(如急性痛證、發熱)。

臨床應用

郄穴取效關鍵在於「深聚之氣,速通瘀滯」,舉例如下:

肺經·孔最:擅止咯血,調肺氣壅塞。

胃經·梁丘:緩解急性胃脘痛,通降胃腑氣機。

心包經·郄門:主治心胸猝痛,寬胸開鬱。

膀胱經·金門:針對急性腰脊強痛,疏調太陽經氣。

配穴思路

傳統針法常配合「八會穴」或「俞募配穴」以增強療效。如:

肺熱咯血:孔最(郄穴)配膈俞(血會)。

膽絞痛:外丘(膽經郄穴)配日月(募穴)。

十六郄穴總表

經脈

郄穴

定位

十二正經

肺經

孔最

前臂掌面,腕橫紋上7寸

大腸經

溫溜

前臂背面,陽溪穴上5寸

胃經

梁丘

膝上2寸,股外側肌隆起處

...(餘略)

奇經八脈

陰蹻脈

交信

小腿內側,太溪上2寸

陽蹻脈

跗陽

外踝上3寸,腓骨後緣

...(餘略)

學術探討

《難經·六十八難》指出:「郄主急病」,後世醫家拓展為「郄以通為用」的治療思想。明代《針灸大成》進一步記載郄穴與絡脈的協同作用,強調刺法需「得氣速而留針短」。現代研究顯示,刺激郄穴可調節相應經脈的微循環與神經傳導,佐證其「氣聚速效」的傳統理論。

(注:內容依典籍記載與針灸學理編撰,未涉及現代醫學建議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