旅游业增长

因为出行不便,全国旅行人数出现断崖式下跌,2003年4月下旬,11615家旅行社处于歇业状态,据国家旅游局估算,“非典”当年旅游业总收入损失约为2768亿人民币。而在疫情过后,2004年国内旅游业出现井喷式增长,旅游人数达11亿人次,增长26.6%,旅游总收入约为4711亿元,增长36.9%。同时伴随而来的,是穷游网、去哪儿网、马蜂窝等旅游网站的爆发。

快递需求扩张

“非典”期间,口罩等消毒用品需求量激增,给快递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。据统计,2003年快递业务量达到1.72亿件,同比增长22.81%,增速较2002年提升了11.88%,加上电商交易额的攀升,快递业需求潜力进一步扩张。顺丰、“四通一达”都是当时活跃起来的快递品牌。

餐饮业模式创新

主打优质服务的海底捞创造“外卖火锅”的方式,让客人在家享受店内同等的服务,使海底捞至今仍是餐饮界的巨头。而“分餐制”的推广让原本濒临淘汰的“呷哺呷哺”火锅重获商机,凭借“一人一锅制”、追求卫生的噱头,受到了广泛欢迎,成为国内第一家上市的火锅企业。

线下文娱场所重新洗牌

“非典”爆发之前,中国的电影市场刚经历了《英雄》爆红,整个行业都处于强劲的上升势头。而突如其来的“非典”可谓是给影视行业来了当头一棒,剧组停工、演唱会取消,用直观的例子来说,重灾区广州疫情期间的电影票房比上一年同期下降了50%。但也因为危机的降临,对于影院和影视基地来说,关门停业是一个升级环境、布景修缮的良机,淘汰陈旧的、改善有缺陷的,顺应潮流的文娱场所获得青睐。

新冠肺炎结束以后行业发展预测

互联网医疗发展

新冠疫情期间,各大医院、互联网企业提供了在线义诊服务,推广了互联网医疗。以“平安好医生”为例,它为用户提供了一站式门户服务,包含健康新闻、医疗信息查询、电子健康档案、在线疾病咨询、挂号、线上问诊、电子处方、药品配送等一系列医疗服务②。完善的医疗系统、便捷的问诊方式,新冠肺炎疫情过后,互联网医疗行业预计未来将进入高速增长期。

线上办公软件大量使用

新冠疫情正值春节期间,为了减轻延迟复工对企业生产等造成的不利影响,各大公司纷纷尝试线上办公,不受地理空间的远程办公成了大部分企业的刚需,钉钉、腾讯会议等线上办公软件在短期内被大规模使用。未来,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,远程办公产品逐渐成熟,在行业需求和企业成本的双重驱动下,预计线上办公市场将不断扩张。

▲来源:网络

体育业更加繁荣

新冠疫情对体育锻炼场所、体育比赛演出等线下聚集性体育活动造成了较为明显的影响。但在疫情过后,人们会更加注重健康、提升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,从而带动体育行业的进一步发展。

在线教育业投入增加

受疫情影响,全国各地学校推迟开学时间,线下教育机构暂停营业,学校及教育机构不得不转为线上授课,在线教育市场扩大。随着网络的普及,科技的发展,高覆盖率的在线教育或将成为学校教育发展风向之一。

智能家居需求增长

据CSHIA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,2018年,中国智能家居市场渗透率仅为4.9%。而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,智能家居体现了其优势,例如人脸识别系统可避免刷卡、钥匙等接触式开门,减少病毒传染的风险,声控式按钮可以节省给开关消毒的步骤……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、人们对卫生的重视,智能家居市场也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。

影视行业发展的机遇

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,电影撤档、剧组停工、演出延期、综艺录制搁浅……影视生产链的各个环节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冲击,但与此同时,春节档电影在线首播的初次尝试、“云综艺”“云录制”的创新模式也为影视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。在经历过疫情的阵痛之后,影视行业将怎样灵活地创新内容与形式,面对危机时闯出怎样的突围之路是从业人员亟待思考的。

“直播+”深入发展

疫情爆发后,武汉火神山、雷神山医院紧急开工建设,同时央视旗下的“央视频”对建设中的两所医院的施工现场,进行了24小时不间断的5G直播,没有主持人、没有解说词,却吸引了数千万人观看,网友纷纷当起“云监工”。

直播造医院采用“慢直播+5G”的形式,没有充满戏剧性的剧本、没有快速剪辑的镜头、没有出神入化的特效,它传递的是最真实的事物本身。通过长时间慢节奏的视频直播阐述信息,加上5G即时性网速和4k高清的视频画面,观众能清楚地看到细节内容。“慢直播+5G”依靠其强烈的代入感和温暖的陪伴式社交,或许能在短视频当道的现实社会中逆流而上。

2月4日至2月8日,摩登天空在Bilibili直播间发起了为期四天的“宅草莓不是音乐节”的线上演出活动,参与艺人约为73组,同时在线人数最高达到27万以上。因为疫情原因,线下演唱会、音乐节遭遇重创,摩登天空此举将线下的live搬到了线上,通过“直播+演出”的形式进行表演并与观众互动。虽然线上音乐节在沉浸式体验上的表现略显不足,但其成本低、互动方便、体验多元等优点加以凸显,随着科技的进步,“直播+演出”在未来或许能开启更大的市场。

除此之外,“云发布会”、直播卖票等新媒体营销方式进一步发展。职场剧《安家》、古装剧《两世欢》、偶像综艺《青春有你2》等等都将线下营销阵地转移到线上,或许这是疫情束缚之下的应急之举。但是成本降低、受众增加、知名度提升等优势明显,未来“直播+营销”的方式可能会成为影视营销新趋势。

院线转网络创新电影发行模式

因为疫情限制了出行,原本计划春节上映的多部影片宣布撤档,《囧妈》随即将院线上映转向网络视频播映。字节跳动以6.3亿的价钱向欢喜传媒购买了《囧妈》的全网免费播映权,于1月25日上线,开创了院线电影从“线下”走向“线上”的新模式;3月20日,由大鹏和柳岩主演的电影《大赢家》也携手字节跳动进行了免费网播。另外,甄子丹主演的《肥龙过江》,电影《站住!小偷》也都走了网播模式。

▲《囧妈》剧照 来源:豆瓣

许多业内人士指出,院线电影网络首播的举动是一种破坏行业基本规则的行为,会给传统电影行业带来不利影响,令全国各大影院造成重大的损失。但从很多网友、观众的反应来看,此举赢得了赞许,《囧妈》《肥龙过江》《大赢家》从线下走入线上,或许是制片方挽回资本的“自救”,是特殊时期的产物,但同时也让我们思考未来结构转型中的电影发展模式。

从发行成本来看,院线电影票房高,但发行成本也高,需要承担宣传、发行商代理等多项费用,而平台网端并没有这方面的成本,因此对于制作成本偏低的电影来说,和线上平台合作不失为一个好办法。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刘海波认为:“大小屏幕观影方式存在差异,制片方会针对性地开发不同内容,比如大银幕更适合冲击力强、场面宏大、音效复杂的影片,适合沉浸式观影;网端更适合故事有粘性、突出互动设计的产品。相应的,观众也会进一步细分③。”

总的看来,院线电影转网络发行初步打开了国内院线电影“零窗口期”向线上平台转移的一个趋势。不过,《囧妈》《大赢家》等电影是受疫情影响中的特例,流媒体平台对传统电影发行产业的颠覆并非易事,尤其是对于大制作的电影来说,并不会因为轻易放弃院线首映的模式。这种创新形式更大的意义,一方面应是警示传统院线思考如何做好转型,优化自身服务能力和产业竞争力;另一方面是为一些影院排片缺乏优势的小众片、类型片提供了可行的上映新思路,也会加速行业对电影转网可行性的探索。

“视频+游戏”开启互动新玩法

互动视频其实就是将完整的剧情分割成几个片段,按照路程图分叉剧情,不同剧情的片段之间可以互相跳转,用户不同的选择呈现不同的剧情走向。互动视频强调用户思维,根据用户需求偏好的不同,对内容创作进行升级迭代。

以腾讯视频推出的互动节目《我+》为例,用户作为主人公,采用“第一视角”进行拍摄,加深了用户的沉浸式体验。另外在互动中加入游戏操作模式,有任务、限时奖励等板块,将视频和游戏合二为一,给互动操作带来了更多的玩法。

疫情的发生让人们不断探索并创新自

娱自乐的方式,游戏业和影视业作为娱乐业的两大组成部分,是人们消遣娱乐的两大选择。受疫情影响,用户在线时长大幅增长,因此,如果能将游戏和视频相互融合,那么消费者的互动性、观赏性、体验性都能大大增强。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,2020年互动视频的用户规模有望突破1亿,未来的影视业,优化内容是首要,寻求形式的创意玩法也必不可少,其中互动视频可能会是未来影视业发展的选择之一。

“人工智能+VR”高科技赋能影视改革

上文提到的“直播+”“网络电影”“互动视频”的进一步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技术的限制,因为仍存在着体验感不足、互动性低等问题,于是这就离不开“人工智能+VR”的高科技进步。

“人工智能+VR”技术的应用,使得观众只需要佩戴相关设备就可以感受到视觉、听觉、触觉三方面的感官模拟体验,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,通过技术手段将全新的感知形态(交互、沉浸、实时、自主等)融入影视中④,观众的感受不再局限于视听享受,从而提高体验感。

▲来源:网络

针对互动性低的问题,随着“人工智能+VR”的发展,可以通过大数据来定制用户感兴趣的影片内容走向。观众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和造型,编写自己的剧本,影片呈现的主导权从导演、编剧的手中转移到了观众的手中,观众不仅可以决定影片叙事的发展,还可以自由穿梭于画面和声音组合的影像空间之中,从而获得独一无二的互动体验。

影视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。这同时也倒逼影视从业人员变革技术,并随着“人工智能+VR”的普及,在满足观众艺术追求的基础上,赋予内容的创新、形式的创新,从而带领影视行业迈入全新的发展时代。

结语:

2020年才刚开了个头,危机的降临也意味着转机的到来,机遇和挑战都是未知的。疫情带来的影响具有两面性,是压力,也是动力,各行各业应该在困顿之中寻求更好的发展之道,直面坎坷迎难而上。

对于影视行业来说,疫情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其转型升级的可能性。疫情对影视行业的不利影响是暂时的,随着疫情的结束,大众对文娱业的消费需求会进一步扩张,影视业也将进一步回暖。并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,未来的影视业在创新融合的基础上会有何发展,也值得我们期待。

引用及参考资料:

①中金宏观:《回顾2003年“非典”对经济的影响》

http://dwz.date/Yz5

②《独家纵深 | 17年前“非典”时期的影视产业,与新冠疫情下的行业新风向和破局路》

http://cn.hk.uy/ddF

③《“囧妈”模式被复制 网端免费首发是疫情“特供”还是大势所趋》

http://cn.hk.uy/ddG

④刘慧颖. “人工智能+VR“技术下电影艺术发展的变革. 中国传媒科技, 2020(1): 47-49.

⑤《“非典”复盘:哪些行业逆袭了?》

http://dwz.win/7wU

⑥葛寿净. 新冠疫情下的行业机遇. 现代商业银行, 2020(5):14-19.

本文作者: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徐银星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